![]() |
![]() |
在北一女的豆蔻年華,我們本有七仙女相熟,至今保持通訊的是六個腹心相照,聲氣相求的知友。前塵往事記得頭半年下來,樂隊樊燮華教練,聚集各班前五名挑選,第一名李沙莉教我戴上眼鏡,免得挑上浪費時間,她後來領先高中台大外文系名列前茅。王以璧如願中選,吹了幾年黑管,又考到台大商學系,並在交響樂團打定音鼓,七仙女中的黃韶華失聯,蔡青青、黃嘉立是儀隊,亦為台大法商學院社團活躍人物。
綠園求學的年月最懷念是:大夥朝夕相處,同餐共飲,我和潘一新尤其是細嚼慢咽,欣賞廣播,中飯常吃到灰塵飛揚的掃除時間,大學曾到她政大新聞系旁聽,赴美深造後又做她伴娘,六人歌舞影視郊游爬山全來,還和名校男生組成飛行俱樂部,並不高飛,只愛唱歌及尋訪幾回自然罷了。其中楊哲修夫婦還成現在我們藝文小集的一員。
六年在北一女,原本在我們這省辦高中,市辦初中的世代初始,是辦不到的。父母渡海來臺久居的是傍碧潭的新店,因緣際會,我初中考上北一女分部 — 五省中新店聯合分部 — 峰巒疊翠後來的五峰國中(另有中和分部~建中,五省中木柵分部~附中)新店分部初中有過七屆男生班,校慶時,瑟嗦的男生真是一道有趣的風景。
雙十二校慶日,常年戒嚴取消,各校少年都來一探虛實,純情浪漫想的是心儀女生,當時有建中鄰居,成功表哥,附中童伴 …日後成為矚目檢察官,電腦工程師,商場富豪的俊朗男孩,都曾來探 … 他們對著我和班啦啦隊熱切又靦腆的身姿,始終深留腦際海。
自覺初中保送高中後段,用功不夠,最敬佩清晨黃昏,綠園每個角落念念有詞的同學,決定在高三停課複習時,跟著林秋月她們留在教室自習。每天行色匆匆捧著書讀,讀得天昏地暗,幾乎忘了日夜,就懵懂以為掌握住了人生理念。
當時在至善樓教室,一同奮斗的正有幾位一派率性,以文化人類為志業的他班同學,如葉文心,胡台麗 … 我對歷史則充滿毅力。果然,我放棄了的數學,分數少到即使不考,也能錄取國立大學。年前,在伯克萊加大有傲人成就的葉文心到哈佛來開會,我同她憶起,壓著心事繞室煎慮的感觸,她也直呼“那段日子,心可真亂”我們對未來的宿命﹖會落入那行﹖會變成什麼樣的人﹖一無所知,所擁有的只是希望,互相切磋勤讀忘勞,但求勝卷在握, 自我充實努力!
1964 年為新教材,好幾位優異的大學畢業生,還是未成家男性,竟成為一女中的老師,英文何進丁和數學陳木榮,體育蘇雄飛及我初中的導師韓崇仁等位老師,大約就是那時破戒聘請來的。導師先是無限關照的英文老師陳以瑛,高三改為很有個性敢對校長直言的陳朋老師,動人的作文,總能蒙他好說幾句, 他教中文聲名在外,教出了暢銷的瓊瑤,文友中如王渝,吳玲瑤等位,也是前後同門。原來的國文老師董悅明,與未婚妻溝通不成,因情迷誤,留下遺書而由光復樓頂,狂呼奮身躍下,正在大操場教體育的蘇老師往救不得,(據一新回憶),在蘇老師懷中而逝,叫人悸動。
終生不忘地理老師李作模教導的:心中有地圖。我擅長史地,至今都熱愛文學和歷史地理,然而填志願不可得兼,是否應選融匯的新聞系?最後關頭向初中就一直教我的歷史老師盧荷生,一女中圖書館主任請教,他用己身治學經歷來啟導我:學歷史可創作有歷史深度的文學;採訪文教新聞,或在圖書館辦公。於是我放手一搏, 定下我一生的志業﹗盧老師後來擔任輔仁大學圖館系主任,總館長,文學院院長,在圖館界從中央圖書館起,共從事了45 年榮退。
諸校長中,絕對以江學珠校長,奉獻最多最難忘懷。她姊妹倆 — 妹為校醫 — 住校守護,為教育終身未婚。我祖籍江南, 水鄉的文化名城嘉興府平湖,府下轄金平湖銀嘉善等縣,民初廢府存縣,緣於所轄乍浦、澉浦等港口,宋元時即屯軍外貿頻繁,海運興隆,得天獨厚,肩挑滬杭,背負太湖的海河聯運,交通樞紐地理優勢,故為孫中山先生計劃中的東方大港;1921 年8月初, 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就在嘉興南湖的游船紅船上閉幕,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。
主持一女中 21 年半的江校長籍屬嘉善(1949年八月至1971年一月),我六年遠觀,穿著深淺灰色旗袍,齊耳的短髮的她,未曾親近往還。到師大臨畢業,因研究績效, 加上同學孫善敏,李以民的父輩孫亞夫,李望如,翁鈐,劉真等位先生推薦,得到二女中校長石季玉,所發歷史教師聘書。但因家居碧潭,定規分發新店文山中學,所以曾任九戰區和聯勤副司令的舅舅黃家楨將軍,因與江校長早年在松 江女中掌校時的左右手,陸維釗教務長至親,領我去拜望誼為小同鄉的老人家, 她鼓勵之余, 述及既往舊例,分析難度,將我勸慰得心悅誠服。那是1972 年,她方退休,長華興中學,已由校內日式平房的宿舍,搬到重慶南路三段校長的官舍,重慶南路遂成為我的轉轢之路。
人生如白駒過隙,四十年彈指而過,幾度紅塵翻滾,依歲月領悟,萬事都不過空虛烏有, 綠園雖不見得茂林修竹, 卻讓人留連忘返,一朝揮別,散佈在朗朗乾坤,各自在軌道上運行,追風逐日, 25年前來到這哈佛人稱為宇宙軸輪之地, 綠園師長如同父母的教誨,綠園同學純真的友誼,將永遠與我們的生命同在。
(修訂於哈佛大學)
引用於 《南加州北一女校 友會2007 第二十三屆年刊》 及世界日報副刊;及 http://blog.udn.com/changph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