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|
因緣際會我們這一代,30 餘年臺美漂泊,經歷了風雲變幻的文明 轉化時機。在這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下,各地不一定相似的史地環境, 有著不同的民族習性, 中西文化的異同,此刻已不能簡化為二元對立 ,文化的沖擊也不能用一門學問就能理析。生活的普適化, 文化抵制, 哈佛教授亨廷頓寫的《文明衝突論》和 911 事件等造成了巨大的隱憂。
原本在教育上,天經地義的中西有著不同的旨趣,中國傳統思想根深 柢固,長幼親情都有次序,推己才能及人 …我們哈佛的儒學大師講座教 授杜維明,也曾在思考之後,提出差等之愛,在中國文化中,是頗為獨特。
但是當今媒体電訊對人的影響,早已超過家庭學校教育,甚至宗教。令 人不得輕言樂觀教育的研究,領域應包括大學文化研究、人的發展、教育 社會學研究 …在全球化聲中反思:我們中小學時代的東方成功教育,就像 北一女,師長不厭其煩諄諄善誘,尤其與我有著鄉誼的第四任江學珠校長。
江校長建樹最多,主持一女中任期長達 21 年六個月。終其一生,素色旗 袍,齊耳的短髮, 獨身奉獻教育,懇切對她公誠勤毅的教育理念,不曾須 臾離,禮賢下士,言身二教,輔成她所重視的全人教育。在那禁錮的年代, 美國也有麥卡錫事件的戒嚴偵防,學生們自然也兢兢業業遵從規矩,綠 制服成為至高無上的象徵,創造了巔峰的聲譽,歷經百年長久不衰。今年 是江校長過世貳拾週年,滿天下的子弟有如女兒,懷念更深。
在短髮長裙的一些生活形式制約下,北一女精彩紛呈的教育,並不止讀 書,而是大幅提升了不卑不亢的自信和完成自我願景的機會,似乎涵養了 更多的靈動自由,猶記得當時同學們描繪我像快樂的小鳥,同屆他班的永樂多斯,陳美雲,楊愛蘭 - - - 和此地的李泓嘉,戴寰,鍾瑩娟及從小就同學過的,李斐亞,彭綺,熊海寧等,也這樣在綠園相遇。
清華四大導師,我研究的“哈佛中國學”人物趙元任,曾屢被邀請去擔 任校長或其他,卻以任何與人事有關係的工作都婉拒,終身不仕,只願一 生無慮做學問,從事教育。他在家教導我們親近的哈佛首位東方女教授趙如 蘭,和另外三位千金,自由自在,鼓勵孩子們玩音樂, 所以她們除鋼琴外 ,喇叭雙簧管, 大小提琴都玩得很好,又成就了大學問。
北大和臺大也一向以自由之風享譽。北大元培班是在新世紀,不分文理 科的一個重要教育實驗,走在時代的前端,成功推動的教改,成為高等教 育的新模式。 朱青生、歐陽哲生等教授元培班的導師,盛意一再邀請我到 北大元培講座,給同學們演講交流一下個人近年研究的些許心得。歐陽 等位,親自來接我到到講堂,行經聲名卓著的三角地,文革時的大字報已 被形形色色的海報取代,赫然見到:我的海報抬舉在因研究積體電路,而 得千禧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州農工大學教授杰克柯比 Jack Kilby 的演講海報 旁邊。歐陽也開心的為我攝下三角地的鬧熱,和長龍待候簽名售書的這兩幕。
北大學生實踐著真自由,在幾小時的上課時間,選擇來聽我講,滿座的階 梯講堂還川流不息擠塞在座後和台階。演講內容,不日又上北大新青年網頁, 與丁肇中等位前後到北大演講者並排,感觸很深,對再微小生命也要尊重。
曾在哈佛教育學院客座十一年,香港大學的副校長,程介明教授在哈佛 講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野的課程,用文化的角度,來視察教育中的文化差異。
被稱為香港超越教育界的程教授,在哈佛近年還教有關教育改革的課:後工 業社會對於教育的挑戰。講的是全球性的急速變化,徹底改變了社會上的工 作形態、生活形態和個人的前途,以及教育的功能。這凝結他近十年研究的焦點。他有幾句名言﹕如“ 最好的規章制度寫不出來。像武俠所說,手中無劍,心中有劍 …”仿彿無為而治地幫助學生,影響廣大。我也探討過哈佛法學院的課程,常是學期頭中尾上課,對學生指點解惑一下,其餘皆由學生自動自發研究。
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,教學相長的孔老夫子,在論語侍坐 ~ 言志一篇中,感慨萬千地讚許曾皙(點)的心志 …“:暮春者,春服既成 … 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全篇寓意深遠,開放尊重學生志向恢弘;或心越謙退,淡泊無奇,亦可洞悉天地無言的教化,心靈可臻於天人合一。自由奔放地,更讓人眼前一亮。
這百餘年間,教育早已中西借鑑,當下更要目光遠大,往未來著想,並且迎頭趕上社會曠古未有的瞬息萬變,不敢說他山之石定可攻錯,但普適價值與地方價值必須尊重共存 。華夏儒釋道文化向來兼容並包,人生和教育價值的重新辯證,值得深思熟慮,紓解全球化和多元化,不棄不離的仍是自由與尊重。在眾說紛紜的話語當中,拋開各種現有理論的束縛,直接分析現象,嘗試實踐開發,積累的靈感和沉澱的經驗,凝神蓄勢再做思考和調適,不失為心安理得之良方。 (寫於哈佛)
引用於 《南加州北一女校 友會2008 第二十四屆年刊》 及 僑報週刊文學副刊 ; 及 http://blog.udn.com/changphong